• 熱門搜索:  賴仲達  科普  科技  尾猿會  磕幻  自然奧秘

    為什么吃飽了還是想吃零食?

    時間:2016-01-12 14:36 轉載請尊重版權注明來源和作者

    什么許多人即便不餓還是要吃零食?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套讓人想多吃的體系在運作,這就是你總想吃零食的原因。

     

    促進動物進食的神經元有許多,這種讓人想吃的欲望和饑渴的感覺一樣,讓人覺得非常討厭,想盡快結束。

     

    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利亞研究園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s Janelia Research Campus)的研究團隊發現大腦中的AGRP神經元在被關閉之前會一直發送讓人討厭的信號。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進行了實驗,雖然人類的腦有更加復雜的控制食欲和進食行為的體系,但是這項發現依然對人類的過食行為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小鼠可以通過進食關閉這塊神經元,不過光是看見食物、甚至是來到它們之前發現過食物的地方,這快神經元也會被關閉。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研究團隊的領隊Scott Sternson在研究綜述中說他們懷疑這些神經元起源非常古老,具有強迫動物滿足生理需求的作用。尋找食物的的動機中有些可以導致這些神經元關閉。研究人員還發現穹窿下器可以控制飲水行為。

     

    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糖尿病、消化及腎臟疾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的研究團隊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 Bradford Lowell博士說:“AGRP被齋戒或人為手段開啟后,實驗室的動物開始狼吞虎咽。”Lowell說AGRP神經元可以感知到能量儲備較低,激活后會釋放神經遞質關閉讓動物產生飽腹感的腦細胞。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找到了關閉該回路的方法。

     

    Lowell說節食之所以如此困難原因之一是持續饑餓感造成的不爽感覺。他們的發現表明認為開啟該大腦回路會讓人感覺愉快,減少小鼠的喂食量,最終和節食殊途同歸,而不用忍受節食產生的長期饑餓感。

     

    Lowell說出了美味的食物和饑餓感,還有其它機制能夠導致動物進食,這就是許多人支持的“欲望降低假說”,這種假說認為吃是為了減少饑餓造成的不適感覺。

     

    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基因工程將小鼠的該系統開啟,這些小鼠的大腦也經過了修改,通過藍光激活的神經細胞會告訴小鼠已經吃過了。普通的小鼠一般來說在籠中的移動軌跡是隨機的,但是基因修改過后的小鼠只在一小塊區域搜索,因為該區域藍光照射關閉了小鼠的饑餓感。

     

    Lowell說他們的發現表明針對這些目標的質量方法也許可以同時減少食物攝入量和讓人不舒服的饑餓感——也許可以有效治療肥胖。

     

    內容來自:煎蛋網

      熱點新聞

      avmimi